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欧洲与中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欧洲与中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两种说法:
1)与传统欧洲国家不接壤:
因为中国最西部的边界只到帕米尔高原的乌孜别里山口(73°E)。而欧亚传统分界线在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距离乌孜别里山口还有很长距离。所以不接壤。
2)如果把俄罗斯看成是欧洲国家的话,那么中国与之接壤:
中国与俄罗斯有广袤的大陆接壤范围,高达7600多公里的分界线。而俄罗斯横跨欧亚且实力强劲,传统欧洲人把他当做威胁,不把他看成是欧洲自己人;而亚洲人通常也不把俄罗斯看成是亚洲国家。由于俄罗斯首都在莫斯科(欧洲),而且其经济文化军事重心也都落在欧洲,所以俄罗斯自己通常是把自己看成是欧洲国家。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也算是和一个欧洲国家(俄罗斯)接壤了。
地理位置上,美国本土跟欧洲隔着大西洋,跟亚洲隔着太平洋,太平洋比大西洋宽,所以美国本土离欧洲近,文化上,美国的主流文化是欧洲文明的一个延伸,所以还是离欧洲近。
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937万平方公里,本土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2700公里,海岸线长22,680公里。
欧洲比美国近是因为太平洋更宽。
欧洲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东南以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和黑海与亚洲为界,西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极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分界线为:直布罗陀海峡)。
在中国买的电器如果带到欧洲使用,有些国家可以直接使用,有些国家电源电压一样或相近,但是电源插头不一样,需要使用电源插头转换器。
欧洲大部分国家电源使用220V,不过欧洲的电源插头与中国的电源插头标准不一样,所以还是自备或者去当地购买电源插头转换器。国与欧洲时差相差6到8小时左右,北京位于东八区,欧洲位于0时区、东1区、东二区,所以时差在6到8小时之间,且中国比欧洲要早6到8个小时,当我国早上天亮得时候,欧洲国家还处于午夜。
时差的计算方法:两个时区标准时间(即时区数)相减就是时差,时区的数值大的时间早。比如中国是东八区(+8),美国东部是西五区(-5),两地的时差是13小时,北京比纽约要早13个小时;如果是美国实行夏令时的时期,相差12小时。
欧洲中部一般在东二区,而中国时间是以北京时间也即东八区为准,二者相差六个时区,所以相差六个小时。时差是根据地方时来进行计算的。地方时也就是随着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 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同一时区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
中国与欧洲的时差,因为中国也大,欧洲也大,你没有选定欧洲的某一个国家,所以只能告诉你,中国的时差与欧洲的时差大约是5小时左右,这个中国北京与莫斯科的时差是5个小时,那至于其他欧洲的其他地方的话,那肯定有的不止5个小时,有的有不到5个小时。
欧洲在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中叶,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兴起一股“中国热”风潮。涌现了大量介绍中国国情的著作。
其中囊括了中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天文数学、科学技术、风土人情和道德思想等等,颇具代表性的有门多萨的《中国大帝国史》、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等等。
欧洲崇拜“中国热”的行动和内容:
一个重要表现是欧洲传教士对中国典籍表现出的极大热忱,并且动手将其译介到欧洲。
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1582年来华后,就曾将大部分的精力花在研究和翻译中国的儒家典籍,1593年他已经将“四书”的主要部分用拉丁文翻译出来,并呈送给了罗马教皇,而这只是一个开端。这充分体现了对中国典籍的译介是一个不间断的事业。
这既包含了传教士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不倦热情,也包含了欧洲方面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渴求和需要。
还有一些知名的欧洲思想家学者对中国文化道德的极大热忱。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便是莱布尼茨,他不仅十分欣赏中国的“大同”思想,而且还将“二进制”与中国的阴阳思想进行对比,还向即将从罗马到中国的传教士闵明我写了两封长信,问及关于中国的30多个问题,足见其对中国的极大兴趣。
其次也体现在带有中国趣味的工艺品和器物上边,包括中国的瓷器、折扇、丝绸、漆器、茶叶等等,而在艺术方面,中国的绘画,建筑装饰、园林设计以及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在当时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中深得中国绘画六法的画家瓦托,就曾画过一幅颇具中国画韵的《孤岛帆阴》,现藏于卢浮宫;慕尼黑英式公园中的“中国木塔”则可看做是对中国建筑风格的摹仿与追捧;伏尔泰将中国戏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并在法国上演,则说明中国戏剧在欧洲的风靡一时。
而最具代表性还要数欧洲“巴洛克”艺术风格向与中国趣味一致的“洛可可”风格的转变。
“巴洛克”风格在路易十四时代曾一度风靡欧洲,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艺术感觉,而进入路易十五时代,代表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艺术感觉的“洛可可”风格则开始流行。
并且和中国工艺美术品自然精致、柔和的艺术风格天然和谐一致,这无疑为“中国热”拓宽了路径,同时也说明中国趣味在当时已经达到可以与主流艺术风格同样风靡的程度。
这一场广泛而深远的欧洲“中国热”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长时间的客观条件的累积和成熟是其基础。从早期的“丝绸之路”到后来的“香瓷之路”,中国的商品不断西去,间接或直接地流入欧洲,而《马可·波罗游记》又进一步加深了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商品和马可·波罗的描述向欧洲人传达的都是关于中国正面而积极的信息。
再加上后来,航海技术的不断成熟,大量的欧洲传教士来华,这便为欧洲人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可靠的渠道。这一切都构成了后来“中国热”的客观条件和基础。
其次,天主教各会在华传教过程中产生的“礼仪之争”,促使在华传教士中的对立双方强化对中国传统的研究,在寄往欧洲的信札和报告以及其他著作中充分表述各自的观点,用以争取社会的同情和罗马教廷的支持。这些著作引起欧洲各界人士的关注,对增进和加深欧洲人的中国知识帮助极大。
由于后来“礼仪之争”的加剧,罗马教廷强令中国教民禁止祭祖祭孔,中国统治者便越发反感传教士传教,这导致了在华传教事业的衰落,同时随着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公众的兴趣也发生了转移,这多重的因素共同作用,最终使持续了百年之久的“中国热”渐趋衰落。
不管怎样,18世纪的“中国热”在漫长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中都是个标志性的历史阶段。
结语:
然而,一个事物有兴盛就有衰亡,欧洲的“中国热”也不能避免同样的命运。
十八世纪的中国已然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时,同时代的欧洲文明,却正井喷般百花齐放:科学的突破一茬茬冒尖,新发现新发明层出不穷,终于引爆改变人类文明的“科技革命”。
思想文化的巨人,也是群星灿烂,如火如荼的启蒙运动席卷西方世界,一批批杰出人物,至今享尽后人膜拜敬仰。
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欧洲与中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欧洲与中国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